读书心得:无处安放的“恶意”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7-03-08 浏览量:41385

最近有篇关于儿童体重的新闻,说的是“小胖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下,这不稀奇。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很大程度上缘于现在的小孩运动的越来越少。

再来说说另一个好玩儿的社会现象,可以用俩句流行的话来概括,分别是:有一种饿叫做奶奶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这其实是一种过度保护的亲子关系,却也正好可以解释上面的那个新闻。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好动天性,越来越多的被压抑掉了。

当然,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被压抑掉的,远远不止好动天性,包括但不限于:有自己的小秘密、游戏、串门、幻想、玩泥巴、抓虫子、交各种朋友、谈恋爱、性的了解等。当然,这还不算,被压抑的,远远不止于孩子们,我们这些成年人们,身披各种角色外衣的大人们,大都也逃不掉。

还是举例子来说比较有意思。

很久以前网上流出一段有关央视主持人内部晚会的视频,为什么是内部晚会呢,因为是央视员工自导自演给自己人看的,是不外传的。看了的话,你就明白为什么不适合外传了。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白岩松的表演。在我们公众的眼中,他睿智、幽默、有担当有责任感,是大家心目中的优秀新闻主持人代表。然而晚会中的他,一身休闲的有些低俗的服装,一口不三不四的搞笑台词,一副满不正经的肢体动作与表情,让人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他,暗黑,戏谑,随便,整个晚会的风格大家可想而知,然而,台上台下的人却都很开心。我们也可以想见,平日里的他们承受了多少压力,才至于要这样。

结合前面的内容来看这个例子,我们能深深的感觉到物质极大丰富之下的现代人们,心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丰富而松弛。相反,大家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焦灼:房价、孩子教育、个人成功、第三者等等。这里面,究竟有多少原因,已经有许多人分析过了。那比较根本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看到的一种最引人深思、贴合现实的说法是:我们太强调理性主义文明了。从哲学或者社会学层面论述这个太复杂了,简单的解释就是,社会太强调理性、合作、善良、优雅、坚持等美好的词汇了。这些当然是美好的也极其极其重要的品质,甚至是当前我们社会许多人都一直缺乏的东西。不过,再美好的品质,过分强调以后就可能会变味变质,矫枉过正,要政治正确,要显得体面,要懂事乖巧等。最后弄得反倒像是一种回避或者防御其他不美好。比如大家都强调:孩子要从小懂得合作和分享,那么为自己谋利、争取乃至维护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就不被允许了呢?看看学校里那些没有任何野心的迷茫无聊的学生们还不够吗?

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法确实很有意思,那建议你去看看提出这个说法的一本书,名字特别而诱人,叫做《孩子与恶》,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看这本书时,我不断的以为作者是中国人,因为其中列举的许多事例与观念实在和我们平日所思所遇一样。尤其对于想更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人来说,可以说非看不可哦。书中对于当前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孩子们身上的“不良行为”都做了深入而新颖的阐释,比如:偷窃、暴力、攻击性、谎言、秘密等等,像是对被压抑已久的黑暗之处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平反。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完全站在批评现实的对立面,也未一味照搬西方思想,而是在两种文化中不断切换思考和理解,从而给人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

书很薄,却值得我们边看边想边实践。

三区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