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百年难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猝不及防之势席卷全球,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严防死守、抗击疫情。在长达数月的日日夜夜里,无数医务人员、警务及社区等各条工作战线上的人们,不惧疫情、奋战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畏艰险、勇往向前”的中国精神。与新冠病毒的战役取得了胜利,它对人们身体的威胁逐渐被控制和减弱,但疫情带来的心理阴霾,似乎依然笼罩着。疫情中直接或间接遭受重创的家庭和个人,他们内心的痛苦,无法因为疫情的远离而得到缓解。更多的家庭和个人,看似一如既往地生活着,实际上正面临着因疫情而骤增的学业、工作、经济和关系上的各种压力。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潜藏于平静生活之下的暗流,激荡出汹涌波涛。人们需要有效的专业帮助,来度过眼前的困难,以重新获得生活质量的恢复和提升。
创伤与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为了提高心理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为了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质量,更有效地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办了创伤与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实践培训班。此次培训是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举办心理培训继续教育项目的第三年,在三年内我们邀请了许多心理界的专家们来授课,为提升武汉地区心理服务体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不断努力。
培训内容时间表
时 间 |
讲授题目 |
内容 |
授课老师 |
|
12月11日 |
8:30—10:00 |
武汉新冠疫情心理干预实践及未来工作展望 |
武汉新冠疫情心理干预实践及未来工作展望。 |
刘连忠 |
10:15—11:45 |
依恋创伤与家庭治疗 |
依恋创伤的概念及影响,家庭治疗的处理难点与重点,案例分析。 |
姚玉红 |
|
14:00—15:30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
精神分析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解与治疗思路。 |
马旻、 李闻天 |
|
12月12日 |
8:30—10:00 |
让苦难开出一朵花:创伤后的自我疗愈 |
创伤的积极与消极面,创伤后成长的定义、理论与途径,基于正念的自我疗愈方法及应用。 |
刘陈陵 |
10:15—11:45 |
疫情下网络化心理援助——基于教育部CCNU心理援助热线平台 |
系统介绍网络心理援助平台构建历程、四大重点人群心理求助问题剖析、网络远程危机干预,以及后疫情期远程心理干预建议。 |
任志洪 |
|
14:00—15:30 |
青少年“死亡文化”与自杀危机的系统治疗 |
青少年“死亡文化”与消极言行的成因分析; 针对青少年消极自伤行为的系统治疗方法及建议。 |
刘亮 |
培训专家简介
刘连忠 精神医学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武汉市卫健委“511”人才,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湖北省医院协会“2020感动湖北最美医者”。 姚玉红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家庭治疗学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马旻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治疗部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
李闻天 中德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连续项目导师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心理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委员会委员。
刘陈陵 心理学博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治疗与咨询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X-09-027)。
任志洪 华中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
刘亮同济大学医学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D-19-109)。
线上课堂
临床心理科承担起此次线上培训忙碌的后台工作,为广大学员提供了稳定方便、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线上学习氛围浓厚,课程精彩纷呈。
本次课程,从高屋建瓴的角度阐述了在疫情后期,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进为主题,完善疫后心理创伤和其他相关心理服务的体系构建。为在疫情期间遭受心理创伤的群体的心理状态修复,以及常态化条件下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以及未来专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和任务方向,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引作用!
毎堂课程都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在此小编就和大家重温一下。
刘连忠副院长和我们分享了武汉新冠疫情心理干预实践及未来工作的展望,与大家一起回顾了武汉自疫情以来开展的心理干预的实践活动。8月13日,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健康进社区”项目启动会,率先在硚口区试点,整合街道政法、民政、卫健部门等三方心理服务资源,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小分队。刘院长又提出,提高大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根本,领导重视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关键,全社会广泛参与是工作的基础,加大投入是心理服务到位的必备条件,建立长效机制是成功的制度保障,对我们的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方向给予了指导,为大家明确了思路,坚定了信心。
本次课程,从高屋建瓴的角度阐述了在疫情后期,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进为主题,完善疫后心理创伤和其他相关心理服务的体系构建。为在疫情期间遭受心理创伤的群体的心理状态修复,以及常态化条件下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以及未来专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和任务方向,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引作用!
姚玉红老师的主题是依恋创伤与家庭治疗,详尽讲述了依恋创伤的概念及影响,家庭治疗的处理难点与重点,以及案例分析。姚老师举了典型的例子,被拒绝---接纳与重视;觉得被遗弃、寂寞---想要有伙伴,不要孤军奋战;付出没被看到---被感激,得到回应;坏人,做错事,捣乱---不是我一个人的错;忽视,永远被摆在后面---重视、珍惜、渴望;不管做什么都没用---为了我改变。姚老师提出粘人的孩子不是过度依恋,是依恋无效的表现。说明在依恋互动中来自依恋对象的回应缺乏可获得性和承诺性。最后,姚老师从多个临床个案里,展示追踪互动细节,区分各自模式的技巧。
马旻老师在精神分析视野下讲述创伤后应激障碍,详细讲解了心理创伤和应对相关内容。什么是创伤化(被创伤)呢?经历创伤,出现强烈的无助感、无力感 ,感到没有人帮助、没有能力来处理,被这种强烈的情绪压倒,没有人关心 ,极度的孤独感,原来发展良好的内部客体被损坏——自我保护的防护罩被破坏,心理不堪重负并失去了调节的能力。在治疗中,我们要让病人能够在躯体上感觉到安全,其次,他们需要能够去交谈,能够去谈出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能够谈到内心的各个部分。马老师强调,帮助他们能够重新活在当下,能够去感受当下,他的身体能够把过去的归于过去,并且通过交谈的方式去加工这些创伤的经历。
刘陈陵老师,在“让苦难开出一朵花,创伤后的自我疗愈”课程中,讲授了PTSD与PTG的相关知识。PTG是个体同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心理改变,Janoff-Bulman(2004)提出PTG的三个解释机制,该模型同时提出PTG或许与聪明才智、生活满意度、人生目标相关。用彼得·莱文的名言来总结吧,因为每种伤害都存在于生命内部,而生命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所以每种伤害里都包含着治疗和更新的种子。刘老师课程
内容,从理论层面出发,结合理论模式到实践经验层面,提出了可借鉴的解决创伤疏导的思路,为广大从业人员,以及针对疫情后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创伤问题,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分享。
任志洪老师讲述了疫情下网络化心理援助——基于教育部CCNU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相关内容。系统介绍了网络心理援助平台构建历程、四大重点人群心理求助问题的剖析、网络远程危机干预,以及后疫情期远程心理干预建议。任老师的课程内容,是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主构建的心理援助平台,在疫情的整体运作情况为主。通过疫情期间热线平台的搭建和不断的制度完善等方面,全景呈现了面对重大疫情时期,心理热线援助平台如何运作,专业人员的能力培训和督导,危机情况的处理等多个方面。该内容有助于专业人员了解热线平台运作的相关背景,也有利于相关人员对于类似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的制定,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刘亮老师带来的青少年“死亡文化”与自杀危机的系统治疗。滋养“死亡文化”的五大温床:“空心”的人生;“互害式”的教育体制;被不安宁的家庭消磨殆尽的生存动力,照料者的负面榜样作用;多元的“促死”文化;精神障碍。刘老师谈到,被提前设定的人生,是空洞无趣的,往往容易引发孩子活着无意义的想法,进而想自杀等;“互害式”的教育体制下如何与孩子交流相处,不是滥用所谓的挫折教育,要明确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是不断给予孩子力量的地方,只有被爱得足够的孩子,才会拥有与困难抗争的能力。多元的“促死”文化,类似传销组织里封闭积极的外援,给人洗脑,有可能被胁迫走上自杀之路;某热播电视剧里的“妈宝男”、“扶弟魔”这些时下流行的名词,也被刘老师解说得通透易懂,这些与原生家庭纠缠不清,边界松散,感情共生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刘博士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都列举了很多鲜活、详实的临床案例,把深奥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讲得很接地气儿,学员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唯有尊重“死亡”,才能远离“死亡”!
为期两天的精彩培训,在学员们满载而归中圆满落幕,然而,我们心理服务的脚步不会停下来。在疫情后时代,我们将整装待发,怀揣着对疫后人们身心健康的责任心,带着思考与力量起程,一起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生命心理之路。
临床心理科 孙冶 谭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