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床李某某,过来吃药了……你的手腕带呢?”护士耐心询问着。“佩戴着又没什么用,又不舒服,我扯了。”李某某一脸不以为然地说。
以上对话是十九区护士经常遇到的场景。因为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无自知力或存在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不配合治疗,无法有效沟通,所以佩戴腕带这个问题总困扰着大家。
为了能使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信息,减少发生医疗差错的可能性,我们决定在给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宣教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不愿或拒绝佩戴腕带的原因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关于腕带的佩戴,我们是这样做的。病人入院后由当班护士在标识腕带上填写病人的基本信息 ,内容包括科室 、床号等,同时由两名护理人员一起核对无误后佩戴于患者左手腕上,避开伤口、皮疹处,保证松紧适宜,可容纳一个小手指为宜。为防止腕带脱落或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护士会向病人讲解佩戴腕带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病人出院时由护士撤除。腕带的管理,我们也总结了方法。建立腕带检查制度。一是每天由白班护士对病人佩戴腕带情况进行检查,查看病人标识腕带信息是否清晰,佩戴腕带的局部皮肤是否完好,腕带有无损坏 、脱落 、调换等 ,以便及时更换补充 ,确保病人的身份准确;二是由护士长每周带领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病人腕带佩戴情况及腕带使用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指导。针对不愿佩戴的患者发放腕带时告知患者腕带用医疗专用材料制作,无毒、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具有防水作用,在沐浴和洗脸时不易损坏,加大对佩戴腕带的作用、重要性的宣教力度,强调腕带是住院患者的身份证明之一,鼓励患者参加身份核对,增强患者佩戴腕带的意识,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对腕带严格核对。对无法沟通患者进行单独管理,登记在册。通过这样的方式,病区的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显著提高。
患者身份识别是整个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医疗护理活动。身份识别错误可导致严重的医疗护理差错事件,甚至可影响患者的疾病恢复及生命安全。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中国医院协会有关患者安全目标之首,腕带虽小,责任不小。
撰稿:十九病区 胡闯
编辑:护理部 李静